《小别离》这次火了,不仅是因为有TFboys,也不仅因为它炮轰了中考和留学,更是因为它接地气,反映了中国家长的普遍焦虑。三个孩子,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家庭——平民、精英、富豪——从他们的家庭格局,似乎看到了自家孩子未来的走向。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就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 海清饰演的童文洁经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相信每个时代的中国学生都已经在自己父母的口中听过了**次。从表面上看,《小别离》着眼于留学低龄化的趋势,讲述了三个希望送孩子去海外读高中的家庭故事。而事实上,这部电视剧呈现出的,却依旧是五年前《寒门难再出贵子》一文这般对国人家庭教育的焦虑和拷问。
三个孩子,三个家庭。
中产、富豪、温饱,经济基础决定了他们迥异的教育方式,这三个家庭几乎影射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家庭百态,虽然遭遇不同,但他们都面临着孩子**、出国以及叛逆期等多重教育压力。
没钱,就不配接受好的教育吗?
正如五年前《寒门难再出贵子》一文在社会上引发的广泛讨论,此问一出,自然有**人会拿着自己或是身边人的励志故事来反驳,坚持无论出身,只要我们的孩子熬过了十年寒窗,还是可以做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金志明不思进取,地球人儿都知道了。佳妮从小学习**好,但姐姐芳妮嫁个美国人,让佳妮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她对美国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羡慕,进而引发家庭危机。
所以,到底要不要嫁给穷人呢?贫穷真的会毁了一个孩子么?
培养孩子的自信,长期生活在贫穷中的父母,很难有自信心,而自卑的情绪非常容易传染下一代。很多家长自身眼界和追求有限,但却以不切实际的愿景为标杆,扼杀了孩子的选择权。
有个豆瓣很火的小组叫“父母皆祸害”,虽然父母各有各的时代局限,但那些愚昧无知、狡猾贪婪、低俗无理、斤斤计较,会因为他们为人父母而烟消云散么?
当然物质并不是决定性的。只有思想的贫穷才**可怕,因为它会让你“认命”。有些人很穷,但穷得有风骨、有坚持、有思想,他们照样能教育出很好的小孩。
父母努力提升自己,孩子才能受到积极的影响
在**后,姑且大胆预测一下,15年后,张小宇继承了他爸的公司,金琴琴研究生毕业后成为张小宇公司的管理培训生,而方朵儿成了作家、编剧,开启了自己的创作生涯。——阶层分野,让教育也不能绝对公平。
父母的阶层差异,以及随之而来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在孩子身上。父母自身的局限性,甚至也容易限制住孩子能达到的高度和深度。
“天下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之爱指向别离”。所以,还是那句家长们耳朵都听出了老茧,但的确十分有道理的话:父母自己努力提升自己,孩子才能受到积极的影响。你说是吗?
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接受哪里的教育,不再是**单和学区的区别,而是思维、眼界、胸襟和见识的不同,甚至关系到了未来工作婚配等方方面面。我们必须认识到的一个残酷现实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投资越少,孩子就读的学校就越差,无法接受精英教育,二十年后,我们的下一代就难以在精英阶层占据一席之地。
诚然,坐吃山空不求上进的富二代很多,但踏实肯干努力拼搏的富二代更多。起跑线的差距让家长们不得不从幼儿园就开始陷入择校的怪圈,缴纳着高昂的借读费去跨学区入读**。“哪怕门只开了一个缝,也要拼尽全力把孩子推进去,哪里顾得上身后有什么。”这句台词大概能概括很多家长在教育问题上焦灼的心态。
王思聪近日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曾提出留学应当越早越好的观点。他认为我们需要的是通过留学离开僵化的传统教育体制,让西方教育模式活跃孩子的思考方法,所以出国的时间节点自然是越早越好,不然等到成年之后再出国深造,文化碰撞也无法挽救学生已成型的思维模式了。
王思聪的观点固然有些不沾烟火气,毕竟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条件在学龄前就将孩子送往国外接受精英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众多新富家庭为孩子选择了出国留学这条发展路线之后,人才选拔的战场已经悄然从高考转移到了留学这片全新的阵地上。即使生活困顿如金志明,他也会感慨,如果不是钱不够,我也想让孩子出国深造。
说来说去,还是离不开经济基础。留学需要一笔可观的经费支撑,除却学费和生活费,出国前的语言学习课外实践以及出国后的心理疏导安全保障,凡此种种,皆需家长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撑。
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知识储备上都比较有优势,在国外能够独立应对各种情况,对自己的人生也能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明确自己留学究竟想学到什么。所以小V建议家庭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要不要送孩子出国,毕竟**尖海外院校的录取要求中除了各项考试的量化**以外,还有诸如实践经验、生活经历等等条件限制。中外教育体制迥异的价值观直接导致了留学只能作为通往成功的另一条跑道,而非捷径。